张黎:汉语意合语法的历史源流及其最新研究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0日 访问次数:


2023年4月8日14时30分,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国际学部张黎教授应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之邀,为全系师生作题为《汉语意合语法的历史源流及其最新研究》的讲座。

本次讲座采取线上方式举行,除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师生外,还有来自日本神户大学、中央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师生在线聆听张黎教授的讲座。

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李无未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首先介绍了张黎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张黎教授在汉语意合语法研究方面做出的学术贡献所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讲座中,张黎教授首先强调了本土化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他认为汉语研究的话语权应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应善于使用本土理论来解决汉语研究的实际问题,不应只依靠西方语言理论作支撑,亟需建立汉语研究的本土理论框架。张黎教授认为,汉语研究本土理论框架的建立离不开概念系统及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建构,同时还需要讨论平台、学术批评氛围等多方面因素,这关乎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及汉语研究的话语权问题,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张黎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

一、抛出问题:为什么传统小学中没有语法学?围绕这一问题,张教授回顾了汉代以来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传统、西方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以及西方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认知等,并反思了《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弊端,使我们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过程有了明确认识。

二、汉语意合语法的研究历程。张教授首先为我们解释了汉语意合语法的概念及意合语法的研究缘起。他将汉语意合语法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合语法酝酿期(1987—1991),在理论务虚和技术探讨的基础上,意合语法进行了整体框架的构想。其构想主要集中在张教授于1989年发表的《汉语意合语法论纲》(收录于《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论文集中,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一文中。第二阶段是意合语法的初期理论建构时期(1991—1994),其成果包括1991年张教授在胡裕树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句子分析的三个平面》以及专著《文化的深层选择—汉语意合语法论》(1994)等。第三阶段是意合语法的语义范畴期(1997—2007),这一时期主要围绕着意合语法的语义范畴的确立、语义范畴的次范畴化、层次化、系统化以及各层次的语义范畴间的组合搭配系统等问题展开研究,旨在确立汉语的语义范畴、澄清各范畴的内在结构及外在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形式化。第四阶段是基于认知类型学理念的研究(2007—2012),这一时期是意合语法理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标志是意合语法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认知类型学的概念,并自觉地在研究中系统地应用认知类型学的理念,对汉语语法理论及以往学术界未解决的语法难题和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此外,张教授还就意合语法研究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及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三、张教授就目前学术界关于汉语意合语法研究的争议进行了解释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他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到本土汉语语言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研究中来

在讲座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分别就汉语意合语法的篇章研究及现实意义、汉语流水句研究等问题向张教授请教,张教授耐心地一一加以解答。

最后,主持人李无未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张黎教授以及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者收获颇丰。


文:张品格

图:孟广洁、吴凡

皇家88royal登录注册

Copyright© 2023  皇家88royal登录注册 - 皇家royal1688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