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 刘子立:引读《孟子》(二)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2日 访问次数:

2023年10月21日9:00-11:30,“鼓浪文兴”中文系拔尖基地新一期读书会在南光一102-3开展。本次读书会由我系刘子立老师主持,带领拔尖班同学进行《孟子》第二次研读。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因此上一次读书会论孟子其人,此次则论孟子之世,此外又讨论了孟子游说诸侯的基础观念源自何处。

西周之世分封诸侯,家国同构,遂有大学“欲平天下者先治国,治国者先齐家,齐家者先修身”之说。此时天子与诸侯,不论是同姓异姓,都或远或近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周礼”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一套网函天下的伦理秩序。及春秋,礼乐虽崩,孔子以为犹可救药。比至战国之世,“礼”在诸侯之间只剩了一些表面功夫,周天子亦无威信可言。孟子处于战国中期,他虽受学于孔儒,却不像孔子一样宣扬“郁郁乎文哉”的周,而是和当时所有的人一样,察觉到天下将要归于一统,而重要的是,天下为谁所统。孟子不希望看到天下落于桀纣之手,因此带着他的学说周游天下,寻找愿意施行仁政的君王。

那么孟子学说的基础是什么?性善。他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少,而这很少的差别就是人之本性。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之谓性。因此,他必须面对当时非常流行的“生之谓性”学说。孟子据理力争,认为“生之谓性”固然无误,然而这种学说解决不了问题。书中记载了他与告子多次的精彩辩论,正是他对此学说的批驳。此外,孟子提出了一套自洽的“性善”理论,尽管一两个“孺子入井”“宣王舍牛”的故事不足以证明此学说,然而其可贵之处在于它的自洽,以及彰显了人的尊严。

本次读书会师生讨论热烈,刘子立老师的讲述富有激情,并和同学们充分展开互动。大家畅所欲言,营造了良好的读书会氛围。


文:芦豪、韩璟

图:芦豪



皇家88royal登录注册

Copyright© 2023  皇家88royal登录注册 - 皇家royal1688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